周萍,笔名周小愚,郑州人,200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蒋采蘋重彩工作室研修,师从蒋采苹先生,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何家英首届人物创作高研班,师从何家英先生,2017年至今入选参加北京颂雅风新工笔 ...
![]() 周萍 笔名周小愚 郑州人 200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蒋采蘋重彩工作室研修,师从蒋采苹先生 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何家英首届人物创作高研班,师从何家英先生 2017年至今入选参加北京颂雅风新工笔创作人才绘学计划。 中国美协重彩画研究会会员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,其创作的作品参加“北京工笔重彩画会抗击疫情在行动||众志成城共渡难关“网展,为抗击疫情做出自己的贡献。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抗击疫情在行动 || 众志成城 共渡难关(第三期)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抗击疫情在行动 || 众志成城 共渡难关(第四期)
《灼灼芳华之青春的印记》 40cmx40cm 作品获奖 作品《春雨》获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书画大赛金奖 作品《家园葳蕤》获得河南十一届美展银奖 作品《呼叫转移》获得河南十一届美展银奖 作品《母亲的脊梁》获全国第二届线描展优秀奖(最高奖) 作品《灼灼其华》入选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 作品《呼叫转移》获河南省优秀青年美术家提名展优秀奖 作品《梦启·寻敬》入选河南省十二届美展 作品《蝶翅·夜》参加北京重彩画会微新物语展 周萍—母亲的脊梁 170x90cm 2010 获全国第二届线描展优秀奖(最高奖) 以灵魂的方式行走 ——访工笔重彩画家周萍 文 / 李颖 作家莫言曾说:描写一个事物,我要动用视觉、触觉、味觉、嗅觉、听觉,要让文字充满了声音、气味、画面、温度。可见,好的作品要能够调动起人的“五官”感受。观赏工笔重彩画家周萍的画作,你能感受到荷塘里暗香浮动的莲花背后透着别样的气质芳华——沉静中涌动热烈、深邃后绽放单纯,显出这名女子对生命独特的追问。 痛并快乐画重彩 在郑州的北部,一处背靠邙山、头枕黄河之地,记者第一次见到周萍,迎面走来时,微卷长发,爽朗明媚的神情音调,简约明快的民族风装扮,这些与周围景致让记者联想到她画册的名字:莲花开了。 走进周萍的工作室,青砖的灰蓝色铺设了整个厅堂的主基调,丽江客栈的民族风情、老北京四合院的古朴端庄、苏州园林的玲珑别致……各种元素被她混搭在一起,传达着房屋主人的理念和生活状态。 画室一隅,是正待完成的工笔重彩画,画面是主色调为青灰色的莲花。旁边的橱柜里,摆放着红红绿绿的神秘小瓶子,拿起这些小瓶子,周萍亲切得像是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:人们常以“丹青”作为绘画的代称,这一瓶是“丹”,就是朱砂,这瓶是“青”,石青、石绿,都是重彩画作画常用的矿物颜料,还有这些孔雀石、蛤粉、雄黄、云母……这些天然矿石保持了重彩画历经千年而绚丽不变色的特性。 在窗前落座后,周萍悉心地烫壶、置茶、淋杯,不急不缓地冲泡了一壶芳醇的普洱,太阳隔着窗帷投射在袅袅升腾起的氤氲上,小杯轻饮中,记者开始了与周萍的对话。 工笔重彩画,是工整细密和敷设重色的中国画。在中国绘画的早期占有主要地位,是盛唐绘画的主流。发展到今天衍生出独特的特点,它兼容古代与现代、东方与西方,以其独特的装饰风格与情趣和明快华丽的色彩,为绘画开拓了一个新领域新空间。 周萍—呼叫转移 220x120cm 纸本2008 获河南十一届美展银奖 获河南省优秀青年美术家提名展优秀奖 周萍,师从中央美院教授、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蒋采苹先生,作品在全国美展和省市级美展中多次获得荣誉和奖项,并被多家机构收藏。 “老师常常讲,画工笔重彩,要有哲学家的头脑、科学家的执着、诗人的情怀和杂技演员的技法。”周萍说,老师的话是自己追寻的目标。说到此,周萍眉头上扬俏皮地说,还要补充两点,还要兼具化学家的知识和搬运工的体力。 为什么呢?周萍笑着解释,重彩画创作是将矿物颜料作为呈色原料,经过与胶的调和而成为绘画颜料,买不到满意的颜料时,就要去搜罗寻找多种可用的原料,再研磨成粉状或细小的颗粒状,所以要熟悉矿物原料的化学属性。比如赭石,化学名是三氧化二铁,其中70%的铁,30%的氧,除此之外还含有钛、镁、铝、硅等,它不但用于中药,有生血和中枢神经镇静的功效,同时还是在中国画创作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颜料。有一次,她到林县山里写生,发现了一个被挖过的小铁矿,她兴奋极了,根据经验,赭石就在这附近,果然,在矿坑周围的石缝里找到了很多的赭石块,带回去放到乳钵里细细研磨,去浮灰,加胶,做出来的赭石细腻明丽,效果是锡管装的颜料达不到的。 为了追求更丰富的视觉表现力,重彩画常综合应用勾勒、涂染、喷洒、贴箔、打磨、堆积等创造手法,一幅画的完成耗时耗力。有人将创作过程称为“重彩之痛”,但沉醉其中的人显然是痛并快乐着。 业界评论,周萍的作品讲究创意、讲究构图、讲究技法、讲究画材,既有工笔画的细腻逼真,也将重彩用得大胆、酣畅,传达出“被禁锢了许久的情绪渴望得到了淋漓的表达”。 周萍说,虽然水平有限,但自己对每一幅作品都是全身心地投入。“创作必须要有精 品意识,每一幅作品都应该有灵魂,因为你的作品一旦被展出或被收藏,你将永远无法把它从别人的眼睛里、心里‘抠’出来,不管你是否满意。” 周萍希望自己的每幅作品,都能焕发出一种热情,让欣赏者产生精神共鸣。 周萍—呼叫转移(局部) 养好心中那块玉 在周萍的心里,始终有着一个“与众不同”的世界。 “以灵魂的方式行走。”周萍说,在逼仄、嘈杂的都市,这无疑是珍贵的“奢侈品”,但是我们常常走得太快,总是太忙碌,以至于很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。而一个社会,最糟糕的状态不是它已经身陷粗俗,而是它沉湎其中,放弃从中摆脱出来的努力,作为一个人也同样如此。 生活会把我们消磨得日渐平庸,可怕的是我们处于这种庸俗的状态却浑然不知,不曾有觉悟的时候。周萍说:“一定要等一等灵魂沉淀、觉悟,祛除杂念,擦去蒙尘,让灵魂跟上脚步。” 跟之前的神色和悦比起来,谈及这个问题,周萍非常严肃:“现在的导师何家英先生每次讲课都谆谆叮嘱,作品要有灵魂,画作的灵魂即画家的精神所在,用心不深,下笔则俗,如果你的作品失却灵魂,就算技法再娴熟,色彩再绚丽,也不能称为‘逸品’。” 周萍说,灵魂需要“养”,如同一块有硬度的顽玉,想使其生出柔性成为灵物,最好的办法就是“养”,所以画家必须要摒弃急功近利,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静下心来提高修为。她说曾经有段时间自己很浮躁,急功近利,轻飘,现在正刻意让自己慢下来,所以一年多时间里,没有拿出作品去参加展览,而是临摹经典,写字,勾线条,试着把最初的心找回来。 “要全身心投入每一幅作品,让画家的才情、格调、对事物的理解和感悟,通过画面去表达,唯有如此,才会赋予作品以灵魂。只有不断觉悟,供养好心中那块玉石,才能让它显出光明莹洁的神采。对于我来说,绘画正是帮助我觉悟和清醒的重要手段。”周萍感悟,画了这么多年,直到现在才真正明白用心来画画是多么的重要。 或许,真正的修为,非是避开都市的车马喧嚣,而是在心中呵护那一朵莲花开。 周萍止止系列艺术作品欣赏 “虚度生白,吉祥止止” 止止·自由之度 画家也要敢担当 等等灵魂,“养”好灵魂,需要守住一分坚持。 儿时,周萍在一个由古庙改成的校园里长大,清晨是被啄木鸟啄木窗框叫醒的,沐浴着大自然春花冬雪夏风秋月和周围人们质朴的疼爱长大;青春年少时,如同被宠坏的小孩一样,傲慢轻狂过,不懂感恩,不懂生命,认为所享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。直到一场突然袭来的莫名疾病,导致她重度昏迷了许多天,医生嘱咐家人准备后事,当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周萍睁开眼,看到的是被做成遗像的镶在黑框里的自己的黑白照……从此,周萍看这个世界的眼光变了。 周萍醒了,她也希望能唤醒更多浑然不觉的人,她认为自己肩负使命,她开始以绘画的形式“用我手写我心”,周萍舍掉很多“所得”选择了画画,不顾重重阻力,从安稳优渥的工作生活中毅然走上重彩绘画之路。老父亲只对周萍说了一句话:“问问自己,能够耐得住清贫、耐得住寂寞的话,你就去吧。”当她把这句话学给蒋老师的时候,老人家兴奋地说:“这不就是我的老师李可染先生的话吗?!” 任何诗意的描述最终都要回归现实,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。周萍说:“我还在不断探索的路上,画家都有作品被批评、画展落选以及评奖失败的经历,过去,我会像失恋般难过,但是现在不会了,因为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差距。”现在的周萍对冷清已习以为常,她刻意拒绝掉应酬,也拒绝掉一些笔会,她说:“孤独是一种高贵的圆融。” 周萍常说,生命如此脆弱,脆弱到就像一朵小花,被命运这只手轻轻一捻,就碎了,而生命又如此强大,强大到命运把你卷到赭红色起伏的高原,断了你九十九条生路之时,因为你的一分坚持,便会在一线生机之中成就一片绿荫,不论是做人还是作画,要有“强者意识”,不管遇到什么困难,坚持吧,你的愿景决定你当下的路程。 期待“用我手写我心”的周萍对自己不满意,她的期许是:作品必须有自己的个性,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,有独特的思考能力、独有的绘画语言,更要有独到见地,能画出几幅好作品来,让看画的人能有所感悟和收获。所谓“好”,她的理解是,作品中渗透进自己的修养、思想和情感,不随波逐流。因为“任何人都无法在画面上掩饰自己”,作品扑面而来的气息是沉淀下来的高贵、还是浮躁和喧嚣,有心的观者一眼便知,一定要拿出耐得住时间推敲的作品来。 “好的画家还应观照当下。”周萍说,身在这个时代其中,既要感受逃遁的诗意,也要有入世的勇气,要以自己的视角来观察这个时代,观照这个时代,有所担当,敢于担当。 精品意识、强者意识、学院意识,用画抒写着灵魂深处的坚守,周萍,行走在路上。 止止·荣虚之度 作品应该有灵魂 俯仰人生,几乎人人都会被各类烦恼所困,为情所困、为婚姻所困、为各种莫名的缘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桃花劫所困、为虚荣所困、为名利金钱的欲望所困、为各种约束烦恼所困……有段时间,我也被诸多烦劳情绪缠绕捆绑不能挣脱,于是每天快步走、默念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以解郁闷。一次走的舒畅之时,恰好默念到心经的头一段: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……忽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喜悦,不可言说。我等凡夫俗子,终日被苦厄所困,而这种种烦恼的捆绑,恰恰又是迫使我们寻求解脱升华的契机。分明是苦厄来度我的嘛。这便是创作《止止之度》这个系列的初衷。它们分别是《止止·情之度》;《止止·欲之度》;《止止·自由之度》;《止止·城之度》;《止止·桃劫之度》;《止止·荣虚之度》。“止止”:庄子说: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”。意思是放空自己,达到澄灵的如如吉祥之境。我理解的第一个“止”~观察自己的心,让心静下来,。第二个“止”~觉悟。也就是只有静下来、自观,才能觉悟。唯有觉悟,才能止于至善,解脱烦恼。才能不惊不怖不畏,我们的生命状态才有了无限可能……画这个系列,更多的是为了自我警醒。市井红尘,烦恼仍会不断的生起,每每此时,我便会看他们的脸和眼神,一颗心便有了参照,于是,安顿了下来…… 周萍—流金岁月 90x50cm 纸本 2007 一束枯干的莲蓬,呈现出金属的色泽,在纯朱砂的背景下坚硬地挺立,近似金属的筋脉还绽露出让人心悸的力量——这幅画作名为《流金岁月》 周萍—天雨流芳 200x90cm 纸本 2014 周萍—生命的圆融 68x68cm 纸本 2006 红色张扬得近乎魔幻,绽放的莲花在灰暗得就要隐去了的荷叶衬托下,被那红色蒸腾得就要融化, 一只近乎透明的小鸟却仍痴痴地站立着,注视着这一刻——《生命的圆融》 观自在系列 周萍—观自在·之一至六 45x30cm 纸本2014 周萍对莲花情有独钟,但在她笔下,莲花似莲又不是莲,每一幅有着美得不可思议的色彩和光芒, 乍一看静谧,看得久了,就发现那些美丽并不安分,令观者心潮起伏,心荡神摇。 “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……” 周萍说,林徽因的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绘画创作的“莲花”情结。 周萍—观自在·之一 周萍—观自在·之二 |